5月30日,中國石化洛陽石化公司煉油調整項目中間交接儀式舉行,260萬噸/年渣油加氫等4套新建裝置順利中交,轉入試生產階段,按計劃將于今年8月投產。
煉油結構調整項目的實施,一方面增強企業對加工原油的適應能力,具備加工高含硫原油條件,實現從“吃細糧”到“吃粗糧”的轉變;另一方面,可以增強裝置配套能力,將原油加工能力提高到1000萬噸/年,并實現“吃干榨凈”“滴油淘金”的目標。
洛陽石化煉油結構調整項目總投資45億元,是河南省與中國石化合作推進的建設項目,既是中國石化重點建設項目,也是河南省、洛陽市重點建設項目。項目可研報告于2017年7月14日獲得中國石化批復,7月22日啟動建設。項目在洛陽石化現有800萬噸/年煉油裝置的基礎上,采用“渣油加氫+加氫裂化”工藝路線,通過新建和改造部分裝置,形成1000萬噸/年的加工能力,實現裝置結構的優化調整和油品質量升級。
煉油結構調整項目由新建項目和改造項目兩大部分組成,整體規劃,分步實施。新建項目有260萬噸/年渣油加氫、120萬噸/年連續重整聯合(含8萬標立米/時氫提濃)、45萬噸/年芳烴抽提、12萬噸/年乙苯、10萬噸/年硫黃回收等裝置,改造項目為常減壓蒸餾、蠟油加氫等裝置改造,同時實施鹽污水處理場、中心控制室、航煤儲罐等配套工程。
新建10萬噸/年硫磺回收裝置已于5月15日中交,此次中交的新建260萬噸/年渣油加氫裝置、120萬噸/年連續重整裝置、45萬噸/年芳烴抽提裝置和8萬立方米/時氫提濃裝置,是洛陽石化煉油結構調整項目的核心內容,于2019年1月11日開始土建施工,7月19日轉入安裝施工,歷時17個月建設完成。此次中交代表著項目主體工程建成中交,是煉油結構調整項目建設的重要里程碑。
洛陽石化煉油結構調整項目所有新建裝置采用是中國石化的自有技術,所有改造項目應用了中國石化最新科研成果。通過實施煉油結構調整項目,能夠實現工藝路線和產品結構的同步優化,實現產品質量的不斷升級,進一步提高經濟效益和環保標準。
如何將石油加工中劣質的渣油“吃干榨凈”,做到資源充分利用,是當前行業的一大重點課題。“渣油加氫”是當前解決這一難題的重要技術。目前,國際上擁有固定床渣油加氫技術的國家有美國、法國和中國。推進渣油加氫成套技術工業應用,成為一項重大戰略舉措。新建260萬噸/年渣油加氫裝置由中國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設計和總承包,采用的是中國石化擁有完全知識產權的自有技術。該裝置的核心設備渣油加氫反應器,由于反應溫度接近400℃,反應壓力達到18.4MPa,單臺設備殼體最大直徑達到5.6米,壁厚更是達到310毫米,5臺反應器總重量超過4000噸,體現了國內最高設備設計及制造水平。
煉油結構調整項目除新建和改造裝置外,還實施了多個配套項目。洛陽原油商業儲備基地(一期)已經建成,即將投用,二期工程前期準備工作正在抓緊推進,計劃于2021年6月建成中交;總投資49.39億元的日照-濮陽-洛陽原油管道建設已進入收尾階段;總投資8億元的洛陽石化-新鄭機場航煤管道項目前期工作進展順利,將于年內開工建設。外部配套項目建成投產后,將極大地增強企業的原油資源獲取能力,降低原油成本和運輸成本,改善外部運營條件,增強企業抗風險能力。
煉油結構調整項目將于今年8月投用。屆時,洛陽石化產品結構將得到進一步優化,生產能力將得到提升,預計年產汽油280萬噸、航空煤油180萬噸、柴油230萬噸,汽、柴油將全部達到國VI標準,各項環保指標更加先進,在裝置復雜系數增加的情況下,用能情況更為合理,能源、環保等經濟社會效益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