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1日,我國唯一一座商用重水堆核電站秦山三期核電站1號機組迎來商運20周年。截至目前,秦山三期兩臺機組安全運行39堆·年,累計安全發電2231.7億千瓦時,機組WANO 綜合指數9次滿分,運行業績處于世界核電先進水平。充分發揮重水堆優勢,自主生產鈷-60、碳-14等同位素,積極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秦山三期工程采用加拿大坎杜6核電技術,裝機容量為2臺728兆瓦。1998年6月8日1號機組開工建設,2002年12月31日、2003年7月24日兩臺機組投入商業運行,創造國際重水堆核電站建設工期最短的紀錄,實現“核電工程管理與國際接軌”,被譽為“中加合作的成功典范”。
持續提升安全運行水平。機組投入商業運行后,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推進安全生產標準化,深入推進質量管理改進提升,持續推進設備管理、精準消缺和減非停工作,兩臺機組保持安全環保經濟運行,WANO指標全部進入并一直保持在先進行列,其中1號機組自2019年起連續4年WANO綜合指數滿分,秦山三期安全生產和機組運行業績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全面提升大修績效。成立大修優化專項組織機構,執行例會推進制度,開展大修項目優化,實現項目工時標準化;提高關鍵設備自主核心檢修能力,首次完成重水堆機組非全堆芯壓力管更換的條件下主慢化劑泵的解體檢修工作,推動500kV GIS自主檢修能力、發電機相關系統、Grayloc密封結構自主檢修等的核心檢修能力建設。截至目前,秦山三期兩臺機組共經歷22次大修,2次實現大修“30目標”。
發揮優勢開展同位素生產。充分發揮重水堆優勢,自主生產鈷-60同位素,工業鈷-60可滿足國內市場70%的需求、醫用鈷-60滿足100%需求,2020年利用鈷-60輻照滅菌方法,將醫用防護服滅菌周期從1周縮短到1天內。2022年4月,秦山核電首批碳-14輻照生產靶件入堆,計劃2024年出堆,屆時將打破我國碳-14供應依賴進口的局面。2022年11月25日,首批商用堆釔-90玻璃微球生產靶件研制啟動,預計到2024年生產出基本滿足國內醫療需求的釔-90,將大大降低肝癌患者的治療成本。
持續推動技術改進創新。在國外專家多次嘗試沒有成功后自主提升機組功率8兆瓦,每年可增加發電量1.2億千瓦時,成為對國外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成功范例。優化重水堆機組大修周期,秦山第三核電廠成為國內第一個進入24個月大修周期的核電廠。自主開展技術改進3100余項,其中重大技術改進項目450余項,提升機組本質安全水平。積極開展設備國產化工作,完成啟動儀表、NH核級球閥、設備閘門密封條等1200余項備件的國產化。建成我國首個乏燃料臨時干式貯存設施,形成了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的“重水堆乏貯設施模式”。依托秦山核電重水堆開展科技創新,產生專利170余項,標準14項,包括2項ISO國際標準(《核電廠冰塞冷凍隔離技術導則》和《傅里葉紅外光譜法測定重水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