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國家電投舉行了海陽核電二期工程暨900兆瓦遠距離跨區域核能供熱工程啟動儀式,標志著海陽核電兩項重大工程正式開工。
海陽核電二期工程采用自主設計、國產化的CAP1000技術,是國家三代非能動技術引進、消化、吸收的重要成果,建設兩臺額定容量為125.3萬千瓦的機組,滿足國際最高安全標準,電站設計運行壽命60年,計劃于2027年全面投運。二期工程建成投運后,海陽核電基地將有四臺機組運行,年發電量約為400億千瓦時,能夠滿足山東省一半以上人口的居民生活用電需求,相當于5100余萬人,每年可節約原煤消耗約171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3200萬噸、二氧化硫約10.4萬噸、氮氧化物約9萬噸,減排效應相當于種植闊葉林約8.8萬公頃,對改善區域能源結構和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該工程的高質量建設,將進一步拉動地方就業,帶動產業鏈升級,促進區域能源結構低碳轉型,助力山東省打造千萬千瓦級沿海核電基地。
900兆瓦遠距離跨區域核能供熱工程是世界最大的單臺機組抽汽供熱工程,采用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核能零碳供熱技術——“暖核一號”,是我國核能綜合利用的重大創新成果。該工程計劃于2023年投運,依托海陽核電在運核電機組實施,將新建約120公里的長距離輸熱骨干管網。建成后,實現跨區域核能供熱,供熱區域可達青島、威海地區,可滿足約100萬人口的取暖需求,同時可替代原煤消耗9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65萬噸。該工程將實現核能與風光儲聯合運行、多能互補,構建膠東半島零碳的水熱供給體系,提高新能源利用率,提升供熱可靠性,助力膠東半島一體化建設,也為我國區域經濟圈一體化建設發展提供了新方案。
海陽核電項目是山東省首座開工建設并投運的核電站,規劃建設6臺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并預留兩臺擴建余地。一期工程是國家三代核電自主化依托項目,已于2019年1月全面商運,截止到6月底,已累計發電738億度,運行業績穩居世界前列。在確保機組安全的同時,山東核電堅持先立后破,依托1、2號機組在國內率先開展大型壓水堆熱電聯產研究和實踐,邁出我國核能綜合利用第一步,當前海陽核能供熱已經安全穩定運行三個供暖季,助力海陽市成為全國首個“零碳”供暖城市。同時,投運了世界首個水熱同傳、水熱同產同傳科技示范工程,啟動核電余熱助力生態建設“南紅北移”科研項目,為我國核能綜合利用不斷開辟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