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我國首套國產化深水水下采油樹在海南鶯歌海海域完成海底安裝,該設備是中國海油牽頭實施的水下油氣生產系統工程化示范項目的重要部分,標志著我國深水油氣開發關鍵技術裝備研制邁出關鍵一步。
水下生產系統是開發深水油氣田的關鍵裝備,包括水下井口、水下采油樹、水下控制系統、水下管匯等設備。長期以來,全球僅有5家歐美公司掌握水下生產系統的設計建造技術,導致該設備采辦周期長、價格高、維保難。此次中國海油實施的500米級水下油氣生產系統工程化示范應用項目,標志著我國具備了成套裝備的設計建造和應用能力。
該水下生產系統將開發東方1-1氣田樂東平臺周邊的氣藏,單井每年可產天然氣約2億方。
中國海油海南分公司總工程師劉書杰表示,此次水下生產系統應用后,較以往成本降幅約27%。不僅可以使既有設施周邊那些獨立建平臺開發沒有經濟效益的油氣藏得到有效開發,更將大幅降低深水油氣開發成本,對于加快國內油氣勘探開發、提高能源自給率具有重要意義。
由于水下生產系統通常要求20年免維護,而500米水深環境相當于設備本體要承受50倍的大氣壓、同時長期承受低于6度的低溫環境和海水腐蝕,嚴苛的環境條件對設備密封強度、材料承壓能力、工藝質量提出了世界級技術挑戰。
中國海油首席科學家、該科研攻關項目的項目長謝玉洪介紹,為攻克這一關鍵技術裝備,中國海油牽頭聯合中船集團重慶前衛等16家單位持續攻關水下生產、水下控制、水下監測等多項關鍵技術,在多年技術積累的基礎上,歷時36個月,掌握了設計、制造及測試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