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一條平均深埋超30米、最大直徑不超過3.5米的武漢大東湖深隧,正在熱火朝天建設中。
這條主隧全長17.5公里的深隧,最深達51.5米,相當于地下17層樓,堪稱武漢的“超級工程”。
如何將鋼筋混凝土“釘”入地下50多米,且要保證城市污水環境下隧道的服役壽命,是工程面臨的主要難題。
中建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高性能砼所所長黃漢洋介紹,項目沿線多處需穿越地鐵線,對混凝土澆筑的技術、精度、風險控制等要求極高。
“隧道狹窄冗長,施工速度慢。”黃漢洋舉例說,正常打一車土只需20分鐘,而這個工程,要6小時至8小時才能打完。
“僅打土就干了一年。”黃漢洋說,為攻克技術難點,團隊開展數百次試配研究,自主創新研發了適合地下深隧工程的超遠程泵送自密實混凝土,完成澆筑試驗。
這項工程創下全國同類項目高性能混凝土向下泵送深度的新紀錄,也是繼2015年在天津將混凝土泵送至中國鋼結構第一高樓621米處,刷新混凝土實際泵送高度吉尼斯世界紀錄后,又一重要創新成果。
“作為國內起步最早的預拌混凝土企業之一,公司一直致力于打造綠色科技競爭優勢。”總工程師趙日煦說,專注混凝土25年,中建商砼攻克多項技術難題,獲得國家專利120余項、省部級科學技術獎20余項。
12月8日,走進中建商砼武昌廠,LED大屏幕實時監測工地揚塵,PM2.5、噪音等數據一目了然。
中控中心內,工作人員只需輕點鼠標下達生產指令,即可對原料配比、加工、生產、交付等全過程進行監控。
攪拌樓內,一輛輛混凝土攪拌車,根據系統指引完成加料、稱重等流程,魚貫而出。
“一線員工遠離粉塵噪音,工作環境更優,并能實時了解生產狀態,構建起混凝土質量100%可追溯管控體系。”廠長助理劉潤介紹,這套系統于2016年啟動,類似于攪拌站的“智慧大腦”,它讓生產變得智能高效。
劉潤說,將現代化信息技術深度融入混凝土生產全過程,確保了最優技術配比,避免了以次充優、以假充真。
記者手記:用工匠精神做混凝土
□ 李婷
彩色混凝土、泡沫混凝土、透光混凝土、抗輻射混凝土……走進中建商砼技術中心展廳,各類特殊混凝土展品目不暇接。
混凝土行業一直被定義為傳統行業,在很多人看來,并沒有多少技術含量可言,將水泥、石子、粉末灰等混合在一起就了事。
中建商砼不僅將混凝土玩出新花樣,還建成了行業首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
為不同建筑項目定制混凝土配方,對每一次創新嘗試精益求精,這種工匠精神將引領企業行穩致遠。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婷 通訊員 喻杰 實習生 胡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