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隋二龍 趙蓓蓓
大膽創新 勇攀高峰促發展
他是業務精湛的“多面手”,也是行業領域的“技術專家”;他“滿身絕活”,被譽為生產線上的“千手觀音”;他從業32年,憑借鉆研吃苦的精神,累計完成創新成果700多項,總計創收效益1000余萬元。他就是富奧汽車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泵業分公司焊工丁照民。
勤鉆業務 勇闖難關屢攻堅
勤鉆業務 勇闖難關屢攻堅
初見丁照民,他穿著一身工裝,中等身材,看上去不善言談。但是,當與記者聊起工作時,他立刻精神起來,話語間那份對工作的熱忱與鉆研不由自主地表現了出來。
丁照民出生于工人家庭,很早就接了父親的班,成為一名焊工。
“寧可身受累,不能臉受熱。”這是丁照民父親時常掛在嘴邊的話,前輩們工作的嚴謹性深深地影響著他,時刻鞭策著他要好好工作。
工作之余,丁照民經常拿著廢料練,一有機會就向老師傅們請教,像著了魔一樣學技術,在很短的時間里就掌握了焊接的基本技能。憑著一股不甘人后的精神,多次獲得省、市技能比賽第一名。
為提升專業技能,丁照民經常跑到其他崗位觀摩請教,陸續學會了鉚、鉗等技術,并自修了機械制造設計大專及本科課程,成為一名復合型高技術人才。
一次企業在試生產中,由于殼體鑄造精度高、腔體復雜且鑄壁較薄,導致廢品率居高不下。丁照民經歷了多次失敗后,摸索出一種新的焊接技術,使焊接成功率由20%提升至90%。
扎根車間一線30多年間,丁照民先后發明鑄鐵釬焊、鑄鐵氣焊等新焊接方法10多種,僅鑄鐵釬焊技術一項發明就一次性為企業創造效益700余萬元。
大膽創新 勇攀高峰促發展
創新、創造是發展的不竭動力。
走進丁照民的工作室,雖然有些簡陋,但這里卻誕生了很多創新產品。
“也許是太熱愛這份工作,所以經常覺得時間不夠用,我喜歡琢磨、解決各種生產問題。”丁照民笑著說。
前幾天,丁照民在生產車間時發現工人投料經常要鉆進環形線底部中間位置,十分不方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用好幾天琢磨解決方案,直到設計出遠程機構減輕工人勞動力時,他臉上才露出笑容。
裝配工人作業時,需要一次次彎腰取件。為此,他研發出一款裝配工位升降機,降低了工人患腰肌勞損的幾率,填補了行業空白。
鑒于焊接車間常年煙鐵屑飛濺,安全生產隱患大,丁照民放棄休息時間,徹夜構思方案,自主設計加工,為車間內400多臺型號規格不一的設備“穿”上了防護罩。
……
像這樣的創新設計還有很多。
30年來,丁照民先后完成大小各類創新成果近700項,多數得到了廣泛應用。
傳道授業 工匠精神代代傳
傳道授業 工匠精神代代傳
“一個人力量有限。裝備制造業要想發展,離不開技藝的傳承。”懷揣這份社會責任感,丁照民不遺余力地帶徒弟、傳絕技,既將看家本領和多年積累的寶貴經驗傾囊相授,又格外注重培養青工們的精細作風。
工作之余,丁照民還受聘到遼源市技師學院任教。針對不同水平的學員,他因材施教、精心指導,使該校焊接畢業生的初級工職業鑒定通過率有了很大提升。目前,他已帶出400多名技師學院優秀學員,培養出2名省級首席技師、9名高級技師、16名技師。
2014年,丁照民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落戶遼源市技師學院。這是省內首個在技師學院建立的工作室。作為“掌門人”,他率領當地各行業首席技師組成團隊,一方面廣傳技藝,一方面集各家所長,共同破解企業在機械技術上的各種“疑難雜癥”,被盛贊為白求恩式技術“醫療隊”。
作為新時代的技術工人,丁照民在平凡的崗位上演繹不平凡的“工匠精神”、刻印下“金牌藍領”的絢麗人生軌跡。